【上期選題:《老王與海》,總第四十三期,7月22日見報】
  《老王與海》讓我借助王炳老師打開的那一點門縫,瞧見了海底有那麼多的寶貝。以前對海的感情只是限於沙灘、細沙、貝殼,從來沒想過海底的趣味更是無窮,足以讓一個50多歲的退休老人流連忘返。各色的珊瑚,“模範夫妻”蝦虎魚和鼓蝦等,透過他的描述,令我對海底世界憧憬不已。
  為此我還專門找到王炳老師的微博來看,一些他在海底拍的照片,色彩都很漂亮,很多是我從沒見過的海洋生物。照片還配了詳細說明,活脫脫一個海洋生物寶典,讓人對大鵬灣、大亞灣的生態有了更多瞭解。
  文章里王炳老師也談到了對人工填海的憂慮。我覺得這不應該只是他一個人的憂慮,更應該是每一個生活在深圳的人的憂慮。海洋是我們共同的資源,是我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,它的破壞意味著家園的毀壞。
  我希望王炳老師所熱愛的深圳的海灣能夠得到大家的珍惜和保護,繼續以它良好的生態環境接納所有愛它的人,讓像王炳老師一樣喜歡海洋的人不再憂慮,能夠一直流連於他們的海底世界。
  ——大學生“俊俊”
  一直以來,我沒把深圳當成一個濱海城市,只覺得它是一個節奏快、壓力大得有點讓人望而卻步的大都市。
  《老王與海》讓我看到深圳大海的令人憂愁的美,它的海洋資源豐富,礁石區的珊瑚、魚蝦如此豐富,光稿子里列出的名字都讓人目不暇接,而帚蟲這樣從未聽過的珍貴動物也有,實在讓人神往。
  我是一個從內地來到深圳打工的孩子,關於大海的記憶只有屈指可數的幾次,來去都是匆匆。想想,假如深圳大海被填海和污染毀壞了,這不僅讓我們這一代人受影響,甚至貽誤子孫。
  近來,深圳市民都很關註大鵬填海項目,媒體報道很多,但是對於深圳那片大海的價值,卻從沒有一家媒體的報道像這篇這麼深入而易讀。實際上,我覺得這篇報道獨樹一幟,通篇都是在輕輕地講述一個老王與大海的故事,但背後講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及危機,讓你看到最後非常糾結。
  人類切不可以過客心理來應付自然,也不能以傲慢心態面對自然,大自然有她的溫柔,也有她的狂暴——到你傷害她至深之時。
  ——職員“小明”
  ■欄目組回應
  如何建造一座房子,最重要的是要先有一把鑿子和斧子。
  王炳的相機和潛水服就是他的鑿子和斧子,他通過這些簡單的工具,告別可能枯燥的退休生活,開啟一番新的世界,給自我精神世界也建構了一座新的小石屋。
  王炳經商致富,早已財務自由,這些年全身心投入玩浮潛,在水下攝影中找到新的樂子,身體也更為壯實。在其3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,老王最在意的不是房子內的擺設,因妻子不在深圳居住,室內空空蕩盪,他也不在意外面風景,外面可以鳥瞰羅湖,他最在意的是舊電腦中的4萬多張海底生物照片。
  實際上,老王的樣子和說話都很板正,對於一個喜歡細節的記者是不合適的,但你同他聊多了,看看他的微博和QQ空間,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豐富而有趣的老“玩童”,而他的所思所想則更開闊,不像做生意退休的中年大叔。他有次有些不好意思地說,“其實我也上過大學”。
  是的,老王上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大學,那時被稱為新啟蒙時代,所以從思想發展來看,老王不僅實現了物質的成功,也成就了精神的自我。整理:李榮華
  《人物》欄目提供深圳本土最好的人物類報道,2013年8月6日由《南方日報·深圳觀察》所創立,每周一期,逢周二出版。人是萬物的尺度,記錄人就是記錄一個時代。關註我們可搜索微信號“szgcrenwu”或者昵稱“深圳觀察人物欄目”。  (原標題:“老王的憂慮應成為每個深圳人的憂慮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wvshscjqq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